内容页搜索

一、自然变动

元末明初,坛丘人口剧减。清朝时,全国部分省(河南、湖南)、地区(淮北)因灾情严重,部分灾民逃荒至坛丘定居。清朝后期一批绍兴人、江阴人迁至坛丘。至民国37年(1948年),坛丘地区人口18355人。

民国385月至1958年底,国家曾一度鼓励生育,社会安定,人民安居,医疗条件改善,人口呈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势态。1957年全年出生1052人,自然增长率为29.7‰1959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困难,健康水平下降,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育龄妇女外迁人员多,人口明显减少。1958年末人口30243人,1961年末人口29555人。19631981年,困难时期结束后的生育补偿,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出生率大幅度回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期间,坛丘年平均出生501人。198120007月,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控制。坛丘总人口控制在28000人左右。

3-3          19541961年坛丘人口变动情况表

年份

总人口

(人)

自然变动

机械变动

出生

(人)

死亡(人)

自然增长

迁入()

迁出(人)

机械增长

人数

率(

人数

率(

1954

4845

289

103

186

38.4

99

183

-84

-17.3

1955

4907

169

72

97

19.8

64

115

-51

-10.4

1956

10071

223

65

158

15.7

91

96

-5

-0.5

1957

22991

1052

370

682

29.7

253

134

119

5.2

1958

30243

456

262

194

6.4

52

179

-127

-4.2

1959

30663

763

528

235

7.7

227

226

1

0.0

1960

29914

313

412

-99

-3.3

253

313

-60

-2.0

1961

29555

229

589

-360

-12.2

573

789

-216

-7.3

注:上表数据19541955年为坛丘小乡阶段,辖11个村;1956年的坛丘辖原坛丘、南心2个乡及三兴、利农、兴彩共24个村;1957年的坛丘辖金星1社、410社,梅塘79社,明星14612社;19581961年的坛丘辖23个大队。

3-4       19621999年坛丘部分年份人口变动情况表

年份

总人口(人)

自然变动

机械变动

出生(人)

死亡(人)

自然增长

迁入(人)

迁出(人)

机械增长

人数

率(

人数

率(

1962

20669

481

217

264

12.8

203

129

74

3.6

1963

21037

717

233

484

23.0

289

403

-114

-5.4

1964

21544

872

217

655

30.4

184

246

-62

-2.9

1965

22039

780

221

559

25.4

120

179

-59

-2.7

1970

25051

695

184

511

20.4

1971

25576

688

170

518

20.3

1972

25888

590

169

421

16.3

1973

26237

512

175

337

12.8

207

255

-48

-1.8

1974

26460

431

150

281

10.6

158

180

-22

-0.8

1975

26754

370

170

200

7.5

276

197

79

3.0

1976

26973

354

179

175

6.5

158

133

25

0.9

1977

27119

361

190

171

6.3

130

147

-17

-0.6

1978

27292

418

189

229

8.4

117

171

-54

-2.0

1979

27135

415

172

243

9.0

109

510

-401

-14.8

1980

27176

333

209

124

4.6

117

186

-69

-2.5

1981

27419

472

197

275

10.0

134

157

-23

-0.8

1982

27497

295

208

87

3.2

95

110

-15

-0.5

1983

27488

205

196

9

0.3

72

88

-16

-0.6

1984

27412

140

178

-38

-1.4

55

92

-37

-1.3

1985

27449

248

185

63

2.3

113

236

-123

-4.5

1986

27626

377

175

202

7.3

109

137

-28

-1.0

1987

27748

383

201

182

6.6

87

150

-63

-2.3

1988

28030

426

203

223

8.0

149

90

59

2.1

1989

28250

404

169

235

8.3

168

175

-7

-0.2

1990

28323

361

218

143

5.0

106

144

-38

-1.3

1991

28436

341

194

147

5.2

115

137

-22

-0.8

1992

28389

249

239

10

0.4

283

340

-57

-2.0

1993

28343

248

188

60

2.1

110

207

-97

-3.4

1994

28348

247

185

62

2.2

118

167

-49

-1.7

1995

28477

328

160

168

5.9

79

118

-39

-1.4

1996

28431

218

199

19

0.7

113

181

-68

-2.4

1997

28348

305

230

75

2.6

142

260

-118

-4.2

1998

28373

374

231

143

5.0

167

236

-69

-2.4

1999

28176

231

210

21

0.7

106

316

-210

-7.5

二、机械变动

(一)人口流进

清朝时期,河南、湖南、淮北、苏北等省份和地区连年河流泛滥,灾情严重,部分灾民逃荒至坛丘定居。

清朝后期,有一批绍兴人、江阴人到坛丘租田地耕作。他们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购田地、买耕畜、置农具,定居坛丘,务农为生。

19601965年,国家压缩、精简城镇人口。坛丘籍人原进城务工、从商、出嫁者连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返回坛丘农村务农。1962年,盛泽镇全家到坛丘农村安家落户的有23户,87人。城镇职工精简、下放到坛丘的有70人(其中也包括部分城镇知识青年)。

1968年,公社安置苏州市(苏高中毕业生)插队青年54人。1969年,苏州市下放到坛丘的干部、医生等7人。1970年,公社接纳县内插队人员168人,其中县直机关16人,其他镇区93人,外公社9人,其余为坛丘镇区插队人员。

1977年,西白漾村、沈泥村分别建立知青点,又有近百名知识青年落户坛丘,其中西白漾知青点44人。至此,全公社共接收下放插队人员849人。坛丘农村人口明显增长。

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坛丘地区不少困难家庭中,年龄较大的未婚农民娶苏北、贵州等贫困地区姑娘为妻较为普遍。198710月统计,21个贵州姑娘分别在坛丘9个村落户成家。上海、苏州支援边疆建设的一部分青年也到坛丘成家落户。

90年代中期,镇采取“放水养鱼”的经济政策,即将集体企业改为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企业,吸纳大量外来劳动力。从此,外来人员在坛丘落户成家的逐渐增多。

(二) 人口流出

19587月,坛丘响应国家“向太湖要粮”的号召,从各大队抽调69145人(其中男107人,女38人)组成“远征军”,奔赴太湖滩涂开垦湖区。“远征军”中不少人就留在当地了。

1958年,公社抽调100多人,到福建参加伐竹队伐竹,到苏州钢铁厂大炼钢铁,到苏州华盛纸厂造纸。大多数抽调人员已返还,也有部分人定居在福建及苏州。

19598月,公社有70人(男53人,女17人;最大年龄45岁,最小年龄16岁),另有5人为10岁以下儿童,随父母同赴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垦荒戍边,简称“支边”。

19591961年,坛丘有部分姑娘嫁到浙江,有的已婚妇女也逃荒到浙江重组新家。这部分外流人员有100人左右。

1962年,坛丘镇有四五十人精简下放到农村,1979年前调回市镇。

1968年,围垦西白漾后,坛丘分得1152亩土地需要耕作。1971年,公社从全社农业大队中抽调85户,295人至西白漾落户,组成1个农业大队,取名为革新(西白漾)大队。

19714月,坛丘有知青9人去苏北大丰农场务农,1980年回。